-
论天寿园墓碑的艺术性和仪式感
《我是一朵柳絮》
作者:陈晓旭
我是一朵柳絮,
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,
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,
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。
我是一朵柳絮,
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,
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,
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。
我是一朵柳絮,
生来无忧又无虑,
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,
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。
西伯利亚的寒流来了,北京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灰色中。又是寒风扫落叶的季节,每年的这个时候,风霜的攻击就已经蓄力了,万物变幻都在提醒着我们又是一年冬。从古至今,不知有多少人在秋冬中伤情抒怀!
树叶渐黄、颤颤巍巍摇曳在枝头,河水渐凉、轻轻一碰就是刺骨的寒。但这个时候北京的天空却越显高远,天寿山也愈加辽阔。天寿山下,天寿陵园内,碑林矗立,不仅可以诠释逝者的一生,也承载着后人对逝者的情感寄托。通过直观可感的形式,造型各异、风格不同,使墓碑有了话语权,向人们介绍着它的所属者。风雨兼程、日月流转的陪伴和纪念。
天寿陵园内墓园碑林,扑面而来你可以感受到大气磅礴壮阔美,墓碑神圣肃穆庄严,敬畏生命和感怀生命的厚重。
生活需要仪式感,墓碑同样需要仪式感。法国童话《小王子》里说,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,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。中国人向来是注重"仪式感"的。墓碑的仪式感能够延续人生阶段,可以记录生平,可以留下时光记忆。见证生命的荣耀,挥别过去,纪念美好。同时,墓园也成了人们追寻历史记忆的地方,也是与故去的人们“相会”的地方,生者会赋予墓碑精神寄托,寄托记忆和生活的仪式感。
墓碑拥有文化底蕴,有了灵动性,有了性情美。人世一页书,如诗如画,天寿的艺术墓碑可以让人生诗词末端点睛再续辉煌,可以让人生诗画再添续集。如眼前这方墓, 这是一块约10多平方米的墓地。墓碑为两块大石头,左石篆“陈晓旭”字样,长眠于此的人原来是耳熟能详的“林妹妹”。右石题篆冯其庸先生的悼词“碧海沉沉一彗星,长天划过半空明。为君留得形音在,多谢绛珠一片情。”墓碑旁立着一尊汉白玉“林黛玉”本尊雕塑,亦是墓主人生前给世人留下的美好荧幕形象,引得无数后人和红学爱好者来此都是缅怀,无限唏嘘、百般慨叹,缅怀如柳佳人。悼念者们在墓前送上一捧鲜花,与墓后方的一池碧水,一株柳树交相辉映,更显生机和浪漫。
诸如此的艺术墓碑,在天寿园举不胜举,天寿始终秉持尊重生命,传承文化的企业理念,让生命有尊严地离开,对先人们致予最好的纪念!敬畏生命,敬畏岁月,敬畏沧桑,敬畏自然,敬畏一草一木。
百年树人 让失去的人,赋予永恒的美丽